“讲书”讲了大半辈子 蔡啸在椒江图书馆开书场
发布时间:2011-08-29 00:00 来源:椒江图书馆 阅读次数:2191
“话说济公和尚往窗前一站,伸手往那尼姑身上一摸,那尼姑一转头,你们猜怎么了?那尼姑竟然是个男的!”
说书人蔡啸一语说罢,椒江图书馆书场的听众会心一笑。
在台州,人们把说书人称作“讲书”
“秋老虎”的肆虐下,窗外的高温让人犯困,但书场内清一色的老人听众却悠然自得。有几个老伯看似伏在桌上睡着了,却在蔡啸刚才抖了那个“包袱”(笑料)后笑得双肩颤动。
这幅默契的“老人听书图”,已经在椒江图书馆“陈列”了快三年了。每周四上午8点半,是“蔡啸书场”雷打不动的开场时间,由路桥说书艺人蔡啸先生表演评书,这段时间蔡先生开演的是传统评书《济公传》。
蔡先生告诉记者,他表演的节目应该叫台州评话,是用台州方言讲述的曲艺节目。从1975年算起,他的评书生涯已逾36年,今年他66岁。
“趁还讲得动再讲几年吧。”老人感慨地说了一句,点了一支烟。
无师自通,全凭爱好入行
评书可谓中国曲艺中最有群众基础的节目,中国的章回体小说和评书艺术密不可分,从写法上便可看出是淬炼了民间评书艺人的故事而成。北方自古多评书艺人,近代更是名家辈出。评书在浙江、福建一带又称评话,这一支评书分流自有其渊源历史。
路桥评话是台州“开六县之先河”的佼佼者,与北方评书发自草根阶层略有不同的是,源自清末的路桥评话,祖师爷尽是些秀才、举人。路桥自宋时立街,经元、明、清三代建成“十里长街”店铺万家,商贾云集。晚清时,驻足“地下烟馆”的往来商旅以及一批阔佬为了打发无聊,就请举人、秀才来讲“稗官野史”,以作消遣解闷。但是应邀的文人“书生意气”,不愿讲野史,专讲《平山冷燕》、《缀白裘》、《西厢记》、《果报录》等较有文采的书,听者慷慨解囊,奉送“书金”,开始有了“路桥评话”的雏形。
蔡啸先生是路桥人,出身书香门第,在他青年时期,正是蔡启平、王道良、郦竹轩、陈名松等一批评话艺人当红的时
代。由爱好而生慕学之心,白天听书,晚上看书,青年蔡啸“摸爬滚打”着,在路桥的十里长街开始了评话表演的生涯。
“1982年,我那时已是浙江省曲艺协会理事。曲协开办了一个评话培训班,请来了上海评弹团的吴君玉老师为我们指导,这是唯一一次向老师正式学习了!”
虽然不像北派评书有严正的师承脉络,但蔡啸以及一批评话艺人凭借一腔热爱,一身集采众家长的本领,还是得到民众的簇拥。1994年,蔡啸开始担任路南街道文化站站长,致力于评话表演及培训工作。2006年退休后,他逐渐减少表演,每周四在椒江图书馆的枫山书院,周五在路桥图书馆的文化大讲堂固定讲书。
肚子里得有几十年的货
人都爱听故事,好听的故事对人有着不可估摸的吸引力。记者本身也是评书迷,高中时也曾每天6点起床只为听广播里单田芳老先生的评书。听评书最享受快意恩仇、儿女情长,最怕听到高潮处艺人醒木一敲,说那句“且听下回分解”。每次告一段落,心都悬在故事上,心痒难抑。蔡啸先生的声音和单田芳先生有几分相似,长年说书造成的沙哑嗓音像是为他的故事添了一味独有的秘方。
评话最辉煌的年代,艺人在闹市、庙会、码头、茶馆等地讲书,听者人头攒动,说者抑扬顿挫,一段长篇评话,可以讲上半年甚至更长。艺人可以指着这门手艺过上不错的生活,但岁月变迁,当传统评话遇见电视连续剧、电影,特别是网络等更快捷的形式连篇出现后。评话艺术的下坡路连刹车都没法踩,现在路桥地区还在讲评话的就只有蔡先生一人,整个台州也只剩六七人了。
“喜欢听评书的多,愿意说评书、能说评书的,有几个?现在看来是几乎没有。”蔡先生的自问自答透露着一阵心酸。但说起评话的魅力来,他的精气神就上来了。他将评话和北派评书做比较,认为台州评话更注重说理,更秀气。虽然舞台上的功架动作没有北方评书那样到位和讲究,人物对话也不那么犀利风趣,但需要表演者有深厚的人文功底,能针对故事展开一番个人见解和评论。
“那是需要肚子里有几十年累积的货,不然哪里谈得上旁征博引,怎么说服得了听众?”
讲台州评话,需要好嗓子、耐苦能静的性格、好记性和强大的心理素质,还得有一副上得了台面的外表。“这几样品质兼具的年轻人很少,即使他们具备这样的底子,我现在讲评话,都是免费的,是政府扶持提供平台的。年轻人学会了评话,能当一份工作么?”
蔡先生遇上过一个要向自己拜师的年轻人,是块说评话的料,却在学有所成后对老师说自己压力很大。“他说现在的曲艺明显是小品更有市场,他参加联欢会人家都希望他演小品。一段时间后,他告诉我,他撑不住了。”
此后,他没再收过徒弟,集中精力整理评话作品与“台州老话”。
台州老话》一书,汇聚367条台州谚语
2008年2月,在书斋与江湖之间行走了几十年的蔡啸整理出了一本218页的小书,书不厚,字也不多,这本叫《台州老话》的书汇集了367条台州民间谚语,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讲了大半辈子台州评话的蔡先生,是和引浆卖车者之流紧密联系的文人,要想把评话说得吸引普通民众,就必须加入大量台州俚语、俏皮话。这些老话历经几十年在他心里沉淀下来,虽然如今评话的受众越来越少,但他坚信台州老话仍旧能够引起激活当代台州人的兴趣。于是他挑灯夜读,将这些“口头文化遗产”去粗取精,整理成367条精华谚语。
2007年,他在台州电视台的《百晓讲老话》栏目里,通过电视平台讲解老话。广大观众到时必看,不少人认真记录相互交谈,引起一时空巷盛况。之后,他再将老话整理出书,他说,这是他近年来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年轻一代可能不再有重掀听评话热潮的可能,但只要大家继续流传‘台州老话’,别让这些老话断了根,忙活大半辈子,我也算功德圆满了。”
和蔡先生长谈的那个下午,老人沙哑嗓音有种安神的效果,烈日之下,记者拿着老先生赠送的《台州老话》,像是听完一段评话后那样心旷神怡。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