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2015-07-14 10:28 来源:椒江图书馆 阅读次数:1429
近日,《浙江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及其附件《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由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对加快我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作出了全面部署。这是我省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革任务和中办发〔2015〕2号文件精神的重大举措,对于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提高文化治理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浙江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始终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大投入,夯实基础,推动我省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多项指标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初步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年均送戏下乡2万场次、送书200万册次、送电影30万场次、送讲座展览4000余场次、开展“文化走亲”活动1000余场次、培训基层文化队伍10万人次,涌现了衢州“文化加油站”、嘉兴“公共图书馆乡镇分馆”、舟山“淘文化”等一大批在国内有影响的文化品牌。2014年,由郑继伟副省长领衔,浙江省率先开展了《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目标和实施路径研究》课题研究,研究成果为《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也是我省制定《实施意见》的重要基础。鉴于我省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探索与实践,文化部将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基层综合文化中心建设和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等三项工作列为全国试点。
《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建成城乡一体、区域均衡、人群均等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具体体现为:文化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管理利用水平明显提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更加丰富,按需供给水平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机制进一步健全,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逐步形成,整体水平继续走在前列。
《实施意见》以国家意见为基本遵循,结合浙江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浙江特色的重要目标和具体举措,是国家意见精神在浙江工作中的具体落实。共八个部分30条。第一部分是总体要求,分别明确了我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第二部分是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包括城乡、区域、人群三个方面均衡发展,建立标准体系等四个方面。第三部分是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提升设施建设和服务管理水平、图书馆和文化馆总分馆建设等四个方面。第四部分是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包括有效扩大文化消费、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培育文化类社会组织、开展文化志愿服务等四个方面。第五部分是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包括提升服务效能、丰富优秀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流动文化服务、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等四个方面。第六部分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包括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建立数字化系统、提升现代传播能力等三个方面。第七部分是完善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包括建立协调机制、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创新管理机制、健全考核评价机制等四个方面。第八部分是加大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保障力度,从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财政保障、队伍建设、法治建设等四个等方面提出要求。
作为《实施意见》附件一同出台的《标准》,包括具体指标和标准实施两部分。一是具体指标。包括“基本服务项目”“硬件设施”“人员配备”三个方面49条。二是标准实施。主要就标准执行方面作了明确要求,包括标准贯彻实施时间、省级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各级政府的经费保障、建立考核评估机制等内容。
《实施意见》在起草过程中注重统筹协调,整体推进,体现四个结合,即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相结合、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解决现实问题和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保障底线标准和发展特色文化服务相结合。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标准化。从基本服务内容、硬件设施标准、人员配备等方面建立规范化的指标,使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有了“硬杠杠”,可对标可量化、可分解可考核,让文化惠民真正落地。二是均等化。以26县特别是10个重点市县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补齐短板,统筹推进城乡、区域、人群三个方面均衡发展,扭转二元结构、缩小地区落差、填平文化鸿沟,让广大群众同等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三是社会化。通过进一步简政放权、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鼓励群众自办文化等途径,弥补政府力量的不足,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动力,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四是现代化。以文化科技创新为动力,强调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综合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五是高效化。通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强化供给与需求对接等途径,提升公共文化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服务效益,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增强百姓幸福感。